內容來自hexun新聞

瑙萊塢非洲電影夢工廠

唐瑤瑤尼日利亞影視業在國際市場上名氣不響,但卻是世界第二大電影產業,被稱為“瑙萊塢”(Nollywood),與美國電影“好萊塢”、印度電影“寶萊塢”三足鼎立。也許你沒有聽過“瑙萊塢”,也沒有看過非洲電影,但你一定知道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影片的男主角所羅門·諾薩普的飾演者切瓦特·埃加福特,就是尼日利亞裔英國演員。在拍攝《為奴十二年》期間,他也參與拍攝瞭瑙萊塢電影《半個黃日》。這部上映於去年多倫多電影節的瑙萊塢影片耗資800萬美元,是瑙萊塢史上最昂貴的電影。雖然男主角一樣,《半個黃日》的關註度卻遠遠低於《為奴十二年》,後者在豆瓣網上有近3.7萬人評分,而前者在豆瓣網和國內各大電影網上的評分人數和標記“看過”的人數均為0。當然,《為奴十二年》還有奧斯卡這個大boss“加持”。瑙萊塢在國際市場上“不為人知”的原因,卻不僅僅是“沒拿獎”這麼表面。“沒拿獎”除瞭意味著影片不“主流”,還意味著“叫好不叫座”或者“叫座不叫好”,瑙萊塢顯然是最後一種。而這裡的“叫座”,隻針對尼日利亞乃至租房子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整個非洲大陸上的觀眾—在好萊塢電影中,黑人常常是一出場就被槍殺的對象,黑人總是作為“犯罪”和“地位低下”的代表,因此對於大多數尼日利亞青年來說,瑙萊塢這種表現黑人“陽光”、“風趣”一面的電影才是最為他們所鐘愛的。“來!向世界展示你有什麼創意,炒作手法貸款全省皆可處理然後看著它成長為偉大的東西!”1992年,尼日利亞制作發行的電視劇《生存枷鎖》大受歡迎,尼日利亞影視業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電影產業,被稱為“瑙萊塢”(Nollywood),與美國電影“好萊塢”、印度電影“寶萊塢”三足鼎立。如今,瑙萊塢一年推出約2000部電影,許多影星經常一天要奔跑於多個劇組之間。瑙萊塢的生產模式很特別,為瞭節省成本,他們摒棄瞭傳統的電影院公映的途徑,而是燒錄成VCD或DVD光盤,包裝、拷貝後在各大主要城市發行。人們可以在商店、街邊甚至農貿市場上買到光盤,售價在2-3美元之間。拍攝成本也很低,一部好萊塢大片平均需要1億美元的預算,大片需要1-2年的拍攝時間,而拍一部瑙萊塢影片通常不超過2萬美元,一臺攝像機,一周就可以拍完。電影的籌備過程也很簡單,如果電影公司覺得劇本還不錯,就可以開始計算成本,然後找個“拍片的”就可以開工,後期制作往往一臺普通臺式電腦就能完成。尼日利亞也不是沒有拍過戰爭大片,但那些仿好萊塢大片的高成本投入路線,已經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宣告失敗。該國電影人對外宣稱的理由之一是:“我們已經歷過太多的戰爭。”蓬勃發展的瑙萊塢影視業創造瞭上百萬的工作崗位和對年輕演員而言夢寐以求的成名機會。電影公司到處打出各種招募廣告:“我們正朝著夢想,我們將做到這一點。”或者是:“來!向世界展示你有什麼創意,然後看著它成長為偉大的東西!”低成本的電影當然不會有很高的片酬,《關閉的門背後2》中的男主角理查德·墨菲是瑙萊塢要價最高的演員,片酬也不過1萬歐元,而一個普通演員一天的片酬很可能就是1-2部電影光盤的價錢,但“一夜成名”的巨大誘惑仍讓來自尼日利亞全國甚至非洲各地的年輕人蜂擁而至。瑙萊塢真正進軍國際市場是在去年的電影周上。緊隨著戛納電影節之後,瑙萊塢電影周在巴黎的阿爾奎恩劇院舉行,成為瑙萊塢開始註重非洲之外國際市場的強烈信號。此前,瑙萊塢電視臺已經在法國開播,頗具非洲特色的歌舞及故事吸引瞭不少法國觀眾。蒸蒸日上的瑙萊塢電影市場,也面臨著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傢電影業一樣的問題:盜版猖獗,尼日利亞壓根兒就沒有“版權保護”。這跟經濟休戚相關。尼日利亞有1.7億人口,70%的居民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每張售價在2-3美元的正版光盤對於他們來說還是稍顯奢侈,更別提花6.6美元上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因此尼日利亞的電影院寥寥無幾,有些僅僅是一間簡陋的屋子裡放著一臺放映機。人們主要通過租賃或者購買盜版碟看電影。據瞭解,尼日利亞有超過50萬個傢庭電影錄像帶發行租賃俱樂部,產業規模超過27.5億美元。即便盜版猖獗,每部瑙萊塢電影的投資回報仍能達到成本的10倍。除瞭用極低制作成本抵消盜版損失、與有限電視的合約、DVD的銷售這些傳統的賺錢方式之外,在網站放映前投入廣告獲取收入也成為一種流行的辦法。2010年成立的iROKO公司在視頻網站已經攻占城池的形勢下,選擇直接與YouTube、iTunes、Dailymotion等著名的視頻網站合作,最大程度地吸引點擊率,僅出售播放電影前的15-20秒的廣告空間,iROKO一個月就能獲得100萬美元的廣告收入。對於大部分瑙萊塢電影公司來說,最大的困境還是來自於錢的壓力,沒有銀行願意給他們的電影投資。銀行的理由是,尼日利亞電影沒有一個好的產業結構,尼日利亞某銀行業務拓展經理在一次媒體采訪中透露:“這一行騙子太多瞭,我們堅持要等到產業結構成型瞭才能松口。”“等我們到瞭成年,當初那些批評我們的人將會反過來向我們學習”好比韓劇中的傢庭場景拍攝地總是在“高大上”的別墅,瑙萊塢的電影也有一套“起居室”。刷瞭彩漆的墻、樸素紋路的窗簾、敦實的黑沙發、小碎花的床單,就是起居室場景的“標配”,這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成就的傢庭。如果還能有玻璃餐桌和平板電視,那更是尼日利亞版“都教授”級別的身份象征瞭。鏡頭前的尼日利亞演員表情動作誇張滑稽,情感十足,這或許得益於尼日利亞人天生有著“富有表現力的文化”,大城市的街道隨時都是舞臺,“在這裡,演員善於表達雙眼噙滿淚水的情緒是一種優勢,如果你不能馬上哭出來,就會被視為一個不合格的演員。”尼日利亞演員理查德·達米約說。電影評論傢多數認為,尼日利亞電影業的發展始於1992年的《生存枷鎖》。這部片子的巫魔風格後來成為瞭瑙萊塢的主流,之後,瑙萊塢電影大多傳達的是行善會得好報、作惡終受懲罰這樣懲惡揚善的價值觀。而巫魔色彩並沒有因此成為一種價值導向,“普通人就是想看看那些東西後面究竟藏著什麼……我們也沒有美化它,就是讓人們坐下來想想,開拓一下思路,”《生存枷鎖》的制片人奧岡約佛爾說,“看過那種電影後,好多人都不再信這些巫魔瞭。”那些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美式神話的好萊塢式大片,反而不被非洲人民所推崇,他們厭惡那種“大而空”的價值觀,也厭倦被西方電影打上“貧窮”、“落後”、“艾滋病”、“為奴的民族”等烙印。他們渴望土生土長的“正能量”,能夠承載非洲人民生活和審美的經驗。正如尼日利亞電影公司總裁阿福拉比·阿德桑亞說的那樣:“所有這些作品中都有一個道德背景,能夠引導觀眾分辨是非。”這些“道德因素”蘊含著極為深厚的部落或民族文化積淀,是異於好萊塢和寶萊塢之外“第三極”的魅力所在。雖然號稱是世界“第三極”電影產業,但是瑙萊塢電影的國際關註度還是很低,也很少能夠參加那些著名的國際電影節,起步晚、當地經濟文化水平較低成為其主要制約因素。但尼日利亞的電影人仍抱有極大的信心。《生存枷鎖》的制片人奧岡約佛爾曾經用“孩子”來形容尼日利亞電影業:“既然他還是個孩子,那他就不是個青年。等我們到瞭成年,當初那些批評我們的人將會反過來向我們學習。”摘自《看世界》2014年第9期(責任編輯:HN027)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6-28/166134612.html

銀行信貸代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titudefjqw4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